12家書店策略未必相同,有開在機場的航空專業書店;有一周只賣一本書、結合藝術展演和書本的書店;一年辦500場活動、開課程還賣啤酒的書店;也有一半是自由工作空間、一半是書店的例子;並且介紹了MUJI BOOK這類把書當做和消費者接觸的「橋樑」的營運模式。
閱讀
-
-
「我們為什麼要讀書?為什麼要工作?」ft.「我的夢想是辭職」兩本書名簡直可以構成演唱會標題。
小朋友要認識世界和自己,啟動未來無限可能;大人想在辭職與不辭職之間,不選擇的勇氣。
為了學習熱愛自己的人生,我們都在努力中。 -
東南非外海,海底「藍洞」連結著6500萬年前的地球,因為深海壓力抑制著時空介面,活化石腔棘魚之所以在這裡出現,是在時空隧道中迷途才誤闖現代。藍洞另一頭是白堊紀末期的地球,恐龍即將滅絕……
-
日本雜誌《BRUTUS》讀書特輯。世上只有兩種書,讀完覺得不滿足的書,還有讀了不會帶來好事的書。
就算惡德的書也未必有毒,讀書的危險不是來自內容多超過,而是你怎麼讀。不是單純為了共鳴而讀,而是為了破壞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,讓心靈為之劇烈動搖而讀書。
就算只有一本也好,書,擁有讓自己和世界就此改變的祕密。 -
《麥蒂為何而跑》的最後,麥蒂從九樓飛躍而下,結束了生命。無論運動生涯,或我們每個人的職涯,放棄,通常是錯誤的選項。
我們都聽過靠毅力堅持到最後,終於成功的例子。每一位教練都曾與不想再比賽的運動員面對面,一般來說,放棄的確是他們需要的;但更常有的是,如果能撐過這艱苦關卡,之後會變得更強,曾想放棄的想法被拋到九霄雲外,他們會感激教練的慧眼,引領他們堅定達成目標。
但教練如何知道哪個運動員該放棄?哪個該努力讓他留下來呢?其實他們不知道,也無法確定。 -
還沒開始寫作時,只覺得司馬遼太郎的書不錯看,等自己也開始寫,才知道那樣的創作多厲害,寫男女戀情讓人讀來小心翼翼、寫兄弟友情讓人感佩於心,寫政治理想的衝突、劍客對決的驚心、連過場的市井人物一兩句對白都有屬於自己的味道……不用提這些都還要嵌合在歷史發展的限制裡,到底怎麼做到的呢?
-
「談戀愛的話,你喜歡哪一種對象呢?」
「我想想喔……嗯,我喜歡喜歡我的人!」
「談戀愛的話,你喜歡哪一種對象呢?」
「我想想喔……嗯,我喜歡喜歡我的人!」
這樣的女孩做作嗎?其實她非常有偶像意識。中森明夫說,偶像的工作不是唱歌跳舞,而是讓別人喜歡自己。讓更多人更喜歡自己的方法,是明白自己的缺陷在哪裡,並且了解展露拙劣的那一面也沒關係,因為比起完美無暇,有缺點的人更討人喜歡。中森明夫說,偶像的工作不是唱歌跳舞,而是讓別人喜歡自己。讓更多人更喜歡自己的方法,是明白自己的缺陷在哪裡,並且了解展露拙劣的那一面也沒關係,因為比起完美無暇,有缺點的人更討人喜歡。